Aug
29
2016

2016 緬甸曼德勒國際志工團

在緬甸看見心的學習

在緬甸看見心的學習

撰文者:阮介呈
至海外工作,體驗異地生活這個想法早已存在,卻一直沒有付諸行動,今年有幸在領隊的邀約下參與本次曼德勒資訊志工活動。未曾到過緬甸的我不清楚緬甸的實際狀況,加上授課的對象是「老師」,在準備課程時多了許多不確定感。而透過行前「分享緬甸」的整理資訊PO文活動、閱讀相關書籍、以及領隊事前探勘的結果,懸在心中的那份擔憂才慢慢沉澱下來。緊接著是課程的調整、軟硬體設備的前置作業、行前的培訓工作以及突發狀況的處理備案等告一段落後,一行7人總算順利啟程。

仰光機場,出關口地勤人員熟練用華語協助指揮旅客入境,大廳裡襯衫、籠基與夾腳拖的組合,是我對緬甸的第一印象。探訪仰光市區的過程也讓人對緬甸交通感到不可思議:進口日本的右駕二手車,遵循的是車道右行的方向;貨車改裝的紅牌租賃車車頂坐滿男性乘客;禁止機車進入但卻因號誌燈的不完備,讓仰光市區的道路幾乎不太能動。滿佈的寺廟裡,看的見熟睡在地的緬甸人、虔誠膜拜的佛教徒、與坐在其中嗑瓜子話家常的居民,這裡的佛寺不僅是他們的精神寄託、也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。
 
經過一夜顛簸,我們抵達此行據點--孔教新城校區,開始為期一個月的志工服務。我們服務的對象為來自各區的老師,其中從孔教學校瞿主任與其學生協助我們的過程中,看到的是他們師生間亦師亦友的良好互動;學校成立三個月的樂隊成員採的是自願制,即便已放暑徦,這群學生仍每日傍晚到校參與練習。或許是環境單純的關係,在這些學生身上散發的,是學習的專注與勤勉好學的精神;與他們互動的過程中,也感受到他們的善良純真與對人的尊重。也難怪校長自豪的說:我們孔教的學生資質可能比不上台灣,但在做人做事的態度上肯定比大多數台灣學生好。如果說你想在教育工作上找到一點感覺,或許可以到緬甸這裡試試看。
 
緬甸近幾年開始對外開放,我們來到這已四處可見拿著手機上網的當地人。但電腦操作與網路的概念卻很薄弱,這也是大多數來參加培訓課程老師的問題。資訊的不對等、教師間程度的落差,讓我們在教學時須不斷調整方式,以利老師能順利學習。除既定的課程外,只要教師針對教學提出實際問題,我們也盡全力協助解決,並視情況增減課程以期望能對老師做最直接的幫助。由於程度不一,這些課程其實對多數教師而言,是陌生的東西,要在短短的時間內吸收,變相來講也是一種疲勞轟炸。這情況移到台灣的課堂上也許底下早已睡成一片,更甚著直接缺席,但這裡不單學生勤勉,老師求知的精神與敬業的態度才是我們最根本該學習的地方。受了傷仍堅持上課、跟不上進度也要自己慢慢一步步完成課程內容,也許在這裡上課的其實是我們!
 
除上課外,融入當地的生活也是了解緬甸文化的方式,夜晚探索緬甸的過程,從店員對客人的尊重、到店家老闆誠信的服務,我們了解緬甸最真的善良;家門口乘涼的居民、茶館喝茶看球賽的老緬,我們看到的是屬於他們自身慢步調的優閒生活。即便薪資水平無法與台灣相提並論,但容易知足的個性卻是台灣人比不上的。孔教老師們也是如此,不僅好客且樂於分享所知,在幾次與老師們出遊的互動過程中,如數家珍佛的傳說、男生一生至少當一次和尚的信仰、男尊女卑的觀念、赤腳參拜、蒲甘許願的過程,我們切身明白緬甸人對佛的虔誠信仰,是如此堅定,甚至許多華人為了融入當地社會也會選擇虔誠拜佛。
 
華人地位低,在外大多是講緬語,甚至已經習慣到華人與華人間也講緬語,像台灣平埔族被漢化一樣。而從雲南來到緬甸已經是第五代的張副校長表示,如今自己的孫子雖聽得懂華語,但幾乎都是用緬語溝通。在大河與小溪的拉扯中,幾位校長校董們想做的是將華語文化保存下去,憑藉他們的熱忱對外募捐來支持學校,對於較為貧苦的學子只要有心念書也能提供免費入學,學生升學不但可以向外發展,若有心教導華語,高中畢業後亦可獲聘任教孔校。也希望台灣這邊能有師資加入,以提升孔校的教學質量。
 
人跟人之間的交流在於互信,每一種職業都有值得尊重的地方,辦學的不懂教書、教書的不擅粗重細活,只要每個崗位的人都盡力做到最好就是屬於一種專業,副校長臨別所述,令人感觸頗深,這也是我這次志工服務很大的收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