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g
29
2016

2016 清梅足馬、愛在大馬國際志工團

「清梅足馬、愛在大馬」數位典藏、文史調查與社區營造國際志工服務

撰文者/胡欣雅 
志工團之初—跨出舒適圈 
總是想要多走一些路,多認識一些事物,多感受一些風景人情的我,喜歡到處走走看看,然而,希望在這個走看的過程中,不止是蜻蜓點水的路過,而是與地方或人產生一些連結,而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也能有所體悟和成長。馬來西亞國際志工團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,用30天的時間走進一個馬來西亞的鄉鎮,用最真實的方式去觀察一個地方,找出它的特色,發現它的故事,然後用影片和文字的方式記錄下這個地方。而這樣一個需要獨立自主和專業能力的機會,是我給20歲自己的挑戰,跨出舒適圈,走走看看並希望不僅僅是走馬看花,可以有深刻的東西留下,並有所成長。 
 
準備過程—質疑與困惑 
籌備的過程中每週固定進行的讀書會,幫助我用一個書面的方式,拼湊出一個實兆遠破碎的樣貌,透過讀書會,我們粗淺的認識到當地的風土民情以及歷史,然而,對於實兆遠的想像仍是破碎且薄弱的,此時,腦中常出現一個聲音:「為甚麼要幫一個陌生地方的陌生人們書寫他們的文化和歷史呢?」與當地缺乏連結,我開始疑惑未來一個月將進行的服務是否真的能為當地帶來改變,又或者說,我們的服務本身是否有意義。 
 
服務當下—生活在實兆遠
在實兆遠尋找文章題材的過程中,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「這個沒有甚麼啦!」依循古法曬著小魚乾的阿伯這樣說,跟著父親做了六十餘年福清餅的爺爺這麼說,住在新村裡木質古屋的爺爺這麼說,他們心中的歷史是大的、有戰爭的、充滿血淚的,而他們低著頭、彎著腰努力大半輩子的只不過是個賴以為生的技能。而我們在巷弄中發現這些故事,在聊天的過程中發掘這些傳統產業的歷史與現狀,用地方上小人物的視角寫下宗教、生活、地理和歷史等文章,並透過文章與紀錄片再現實兆遠的樣貌在他們的眼前,讓地方上的人們意識到家鄉文史的獨特,並推廣愛護、保存地方文化的概念。
 
服務後心得--成長並回答曾經的困惑
參加馬團的這半年來像走一條很長很遠的路,沒有過去的經驗作為讓我移動得更快的交通工具,我緩緩的走著,踏著不甚平穩的路,看著不曾見過的風景。「為甚麼要幫一個陌生地方的陌生人們書寫他們的文化和歷史呢?」從台灣走到實兆遠再回到台灣,這個問題隨著路途上遇到的人與看到的風景悄悄的被回答了。當原本用文字構築的實兆遠成為現實,生活在這個空間裡,與這塊土地上的人與物相遇、產生連結,發現他們背後的故事,而這些故事雖小,卻感動著我,像是一帶傳承一帶走過80年的福清餅,像是見證歷史痕跡的新村,像是一條承載著過去與現在的林稱美路,這些實兆遠人們眼中的日常,在我這個外地人眼中,卻有著說不完的故事,而這些他們習以為常的人、事、物,透過我的眼睛與手變成一張張照片與文章,重現在他們眼前,讓他們藉由我的視角,再次看到家鄉的文化與歷史,而這文化歷史是由這塊土地上一個個大大小小的人物、街道、飲食、廟宇、習俗所共同譜成的。 
 
感謝--感謝每一個讓我們能踏上志工服務的人 
首先要感謝校方與贊助廠商,讓志工團的構想成為實際的行動,讓我們能夠踏出台灣,去散播我們所相信的,散發台灣的影響力。同時也感謝馬團中的每個人,領隊們與同伴,謝謝麗蘭老師的嚴厲與要求,讓這半年的馬團生活留下可以帶走的能力及態度,最後,謝謝在台灣與實兆遠幫助過我們的每一個人。